也可用宝钞兑换银两。
大明通宝(铜钱)的流通和使用,亦不受限制。
户部回去加班加点努力了好几日,制定出详细而完善的规章,择日颁布。
冯保关注了这件事的整个过程,感觉十分欣慰,在朱翊钧的敦促下,户部已经开始有了金融思维,建立起金融体系的雏形,这是大力发展工商业的基础。
当然,大力发展工商业还有一个前提。
春天到了,又是农忙时节。每年这个时候,朱翊钧都会频繁出宫,到京郊去逛逛,看着大家在田间忙碌,绿油油的稻田一望无际,总让他觉得,这就是大明的希望。
今年,他不仅自己去,他还拉着张若兰一起去。
张若兰身边有个小丫鬟,名叫春景,就是从京郊买回去的。后来她当了皇后,这个小丫鬟也跟着她进了宫。
这一年来,张若兰一直教春景识字读书,哪怕当了皇后,也未曾松懈对她的教育。
现在的春景虽然还不满十岁,却是与当初那个灰头土脸的村姑判若两人。
朱翊钧问她,要不要回家看看。春景摇头:“不看。”
朱翊钧惊讶道:“为何?”
春景说道:“他们得到了三两银子,从此以后,就没有我这个女儿了。”
朱翊钧又问:“那是在家里好,还是在宫里好?”
春景看向张若兰:“只要在小姐身边,到哪里都好。”
小丫头会说话,难怪张若兰喜欢她,培养闺秀一样培养她。
朱翊钧出门只带了张若兰,没带春景,带上春景,就暴露身份了。
所以,当他们路过春景家里的时候,发现他们家又添丁了,他父母也并不在意他这个女儿是卖了,还是嫁了。
都一样,嫁了还未必能有三两银子的彩礼。
短短一年时间,土豆就已经在京郊各处流行开来。这东西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耐寒耐旱,饱腹感强,吃法多种多样,不仅老百姓喜欢,京城里那些达官贵人也喜欢,种的人自然也多。
在京郊巡视两日,与老百姓闲聊,了解耕种情况。朱翊钧发现,即便没有天灾,即便收成还不错,除去各种赋税,百姓也仅仅只是填饱肚子而已,有些闲钱还要供孩子读书。
哪怕开始种植土豆,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效率过低的问题,也没法像小时候,冯保和他说过的那样,把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去发现和学习别的科学。
于耕种方面,朱翊钧实在没有研究。他想到朝中官员也不个个都出生于官宦、地主家,也有普通农户家庭出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