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面前,张先生为什么不说话呢?”
张居正并不回答他的问题,反而问道:“殿下以为,一定要开海的理由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难不倒朱翊钧,他先从桌子后面拿出一叠奏章,一本一本翻给张居正看:“这这一本,是嘉靖三十六年,胡宗宪的奏疏。这一本,是嘉靖四十二年,谭纶的奏疏,还有这些,几任浙直、福建总督和巡抚,都曾积极上疏,希望解除海禁。”
“这些奏疏上都说,西洋海商盘踞于此,民间走私屡禁不止,多与海上倭寇勾结,海禁的祖制已经名存实亡。”
“还有这个,”他又从身后的架子上抽出一本书,“这是胡宗宪所著的《筹海图编》,其中就提到过,沿海许多地区,山多地少,且天灾频发,并不利于耕种。”
“老百姓依靠大海生活,看奏疏中各位大人的意思,捕鱼应该没有经商赚得多吧。”
“那位福建巡抚也说了,朝廷也可以通过征税充盈国库。”
张居正惊讶的看着他,一时间不知该说些什么。
原来,他刚才想要发言,不是一时兴起,人家提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第100章 张居正又问道:“……
张居正又问道:“殿下可记得乾清宫正殿的匾额写的什么?”
“记得!”朱翊钧说道,“写的是敬天法祖。”
“那何谓敬天法祖?”
这难不倒朱翊钧:“古之有言:‘观天之象,究天之极,行天之道,谓之敬天;安祖于土,守祖于陵,习祖于慧,谓之法祖。’”
朱翊钧明白了他的意思,大明崇尚“敬天法祖,无二道也”,以孝治天下,《祖训》是皇帝的必修课,万万不可违背。
朱翊钧问:“这个祖制是一定改不了了吗?”
“那也未必。”
太祖高皇帝的祖训固然重要,但成祖能将他指定的继承人从皇位上推下去,可见,他说的话,也没有那么重要。
这两百多年来,违背祖制的事情不是没有,就看有没有说服力。
毕竟大明的江山社稷比祖训更重要。
张居正又说道:“殿下想想,明日朝会,如何才能改变百官对此事的态度。”
这些大臣一个个老而弥坚,守旧又顽固,徐阶就是其中代表。
想到这里,朱翊钧突然眼睛一亮:“我知道了,说服徐阁老,只要他点头,此事就一定能成。”
张居正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可小家伙却又皱起眉头:“那要怎么才能说服徐阁老呢?”
“交给我。”
朱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