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对于秦朝宁提出税改一事是支持的。
这事迟早也需要启奏, 他便对秦朝宁开口道,“朝宁你把税改一事也给诸位同僚讲讲吧。”
“是!”秦朝宁应下。
税收之事一直都是宣国国内存在许多弊端的一块。
现存税收名目繁多, 超过一千多种收税的手段,实际上能够收到国库的税银却是不多的, 远远不足以支撑全国上下的诸多开销。
国库之所以现在有盈余,还是源于开海禁所新增的税银, 以及阮储那几艘远洋天下带回来的金银珍宝。
秦朝宁问大殿上的同僚们,“各位大人们,不提涉及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各种奇奇怪怪的税收名目,仅仅是与咱们诸位官员们息息相关的那些税收, 譬如新衣税、井水税、敬炭税……”
“现有税收的制定上, 许多名目一文钱两文钱的税收,对于咱们这些为官的,还尚可接受。但是, 这些一文钱两文钱,对于老百姓而言, 累以计日就不是小数目了。”
“对于老百姓而言, 几十文钱,几百文钱都有大用处。”
“这些收缴的五花八门的税收,面上看着收了很多税银, 实际上在最终上交朝廷的各个环节里面就已经损耗掉,等抵达户部的时候已经十不存一。”
税改的改革, 需要从下至上,规范税收名目, 规范化税收额度,规范缴税手段,制定各地税收可用权限,税收可用范围,税收可用群体……秦朝宁让内侍给他布上纸张笔墨,他现在就一条条地挥笔写下。
许是税改这件事,他在脑海里想过太多次,曾经对于那些税收条例加以反反复复地琢磨,他现在落笔几乎不用斟酌,像是每个字他都写过很多次一般,流畅如水。
他的字迹很工整,工整到犹如板雕印刷,字字齐整,一丝不苟。
今日在场的很多官员们,是第一次见识到秦朝宁这个史上最年轻的阁老胸中那些指点江山的运筹帷幄。
秦朝宁肆意挥洒笔墨,众人驻足屏住了呼吸。
他这一手字,直接把许多人震住了。
这是人能写出来的字?!!
同一个字,常人根本无法写出一模一样的。
可是,秦朝宁笔下的字迹,看上去就是一个板雕印刷出来的,仅凭肉眼没法分辨差异。
大家对此皆不由自主地倒吸一口凉气。
围在案桌四周的官员密密麻麻,挤不进去的那些就让前面的同僚给他们传递纸张。
纸张上的内容更是让他们看得醍醐灌顶,满腔的情绪被这些文字调动得激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