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郑和的去世,再加上朱瞻基并没有朱棣那种一定要下西洋的决心, 这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了。】
【朱棣时期建立的旧港宣慰司、满剌加外府、苏门答腊官厂、察地港抽分所、古里官厂等贸易文化交流中心,
由于“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
宣德朝文化交流的海帆不再远航,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 海禁政策也带来了很多遗憾。
如果没有海禁政策及中国人航海事业的衰退, 那么中国人和欧洲那些血腥的殖民者初步接触很可能就是在印度洋,而非东南亚。
如果是这样, 那么远东和西欧文化圈的初步交融可能是另一番面貌。
如果种花接触欧洲殖民者的前哨远在印度洋,那么种花无疑会更加从容。
当然了,这么说可能有点对别的国家不太好,但是如果当时种花能站起来, 其他国家可能也会好一点吧。】
这并不是陈曦第一次感慨如此了, 老祖宗们和皇帝们都知道,这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他们实在好奇, 不知道多少年后出现的那些蛮夷到底是做了些什么,会让陈曦痛成这个样子。
也不知道她到底会不会说……
【然后朱元璋当时定下的不征之国里的安南, 这个时候也不是很安分。
安南黎利原为地方豪绅,在永乐十六年的时候发动蓝山起义,自称平定王,号召各地反明独立,展开了十年抗明战争。
宣德元年的时候总兵陈智与黎利作战兵败,朱瞻基改命成山侯王通为总兵官进讨安南。
朱瞻基因安南连年用兵,与群臣议,拟复封安南,如太祖时自为一国,岁奉常贡。
蹇义、夏原吉等以为二十年之功,不应弃于一旦;
但是杨士奇、杨荣等却支持朱瞻基的政策。】
【宣德元年冬,黎利拥兵数十万攻打交趾,陈冶战死,王通败走,工部尚书黄福再掌交趾二司事。
次年正月,朱瞻基再次召杨士奇、杨荣讨论交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