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残。
李景隆在城外安营扎寨,将北平城围得水泄不通,并集中兵力猛攻北平九门。
虽说多少有点攻击老弱病残的意思,但是不得不说,李景隆走的这也是一步好棋。】
【但是朱高炽并不是靖康之耻时候的那两个皇帝,他早在李景隆尚未围攻北平城之时,就已经积极为此准备,
他不分昼夜督治守备事务,注重安抚城中军民,故而北平城内“人人欢悦”。
这个时候的朱高炽也并没有端什么太子的架子,不但礼贤下士,积极咨询老于兵旅及才识的文吏,和他们共同商议准备,推诚待之,北平城内众人都很尽心。】
【朱高炽也不是那种站在高处指点江山但是自己什么都不做的人,他以身作则,每天四鼓就起床,二鼓才休息,
手下的人都认为世子朱高炽过于疲累,朱高炽却认为,身为君父的朱棣尚且冒着艰险在外,此时岂是做人子的可以懈怠安逸的?
且北平是燕军的根本之地,是李景隆军必须要夺取的,岂能不做好防备。
而凡有大事要施行,必先禀命燕王妃徐氏。
朱高炽本就遇事冷静,不轻易自乱阵脚,再加上徐氏的协助,北平城人人斗志十足。】
【李景隆发现北平抵抗居然十分顽强,一时难以攻破,全无之前进军般顺利,无奈之下,只得继续围困北平。
然而居于弱势的朱高炽反而应对的非常积极,多次趁夜遣人开门袭击敌营,
李景隆军惊慌中自相残杀,李景隆等围城久攻不下,兵士夜晚又时常受到燕军骚扰,难以休息,只得退营十数里。
不久,远去大宁的朱棣率领挟持宁王朱权而来的军队返回,攻击驻扎城外的李景隆军队,
朱高炽亦乘势出城与其父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李景隆“狼狈大败散走”。
朱高炽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平城。
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如果不是朱高炽坚守后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