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挥开那柄写有“大食数字”的扇子,权当做便面。
席上众人:……有点应景。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2”
琵琶声一收,董三娘强忍着笑意,起身朝重新入座的明远与种建中福了福。
明远苦笑着向她点头致意,心里想:这可真是应景,自己以后几年恐怕真是“春草昭阳路断”了。
他一坐下,王雱便关切地将视线转过来。
明远疲惫地点了点头。
王雱便似舒了一口气的样子。
而席间尚有贺铸等人,与种明两人走得近的,大多也能猜出是怎么回事。
果然,种建中随即宣布了他的决定。
因此,这一席,不仅是为苏轼送别,也是为即将返回陕西西军的种建中。
苏轼之前却不知道这个消息,乍一听闻,便即肃然。
苏轼曾经在凤翔做过签判,陕西边地的军旅生活他也非常了解。
略想了想,苏轼便起身,向董三娘拱了拱手:“娘子请奏,《渔家傲》。”
董三娘肃然应下,手指一动,泠泠曲声顿时从她指下流出。
只听苏轼开口,曼声吟诵:“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苏轼的方法不是“唱”,而是“诵”,他本就声音浑厚,抑扬顿挫,在琵琶的伴奏之下,吟诵起这首表现边地风光、军旅生活的词作,效果竟比“唱”还要好。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在苏轼开口之前,明远便知文名满天下的苏子瞻到底还是选了这一首范仲淹填的《渔家傲》来为种建中饯行。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苏轼诵到此处,举座之人无不感动,齐齐起身,举起手中杯盏,随着苏轼齐声念诵:“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3”
这就是范仲淹的千古名篇,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