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交由子孙收藏,只要说明即可。
但是他所说的,墨只是工具,天生该用于记录思想,却是说到了苏轼的心里。
苏轼天性中最洒脱不愿受拘束的那一面顿时又显露无疑。他冲明远拱一拱手,谢过明远美意,当即一挥手,让那小童研墨。
消息立即传遍了大相国寺。不少人慕名挤到资圣门外的摊位跟前,围观苏轼使用价值万金的廷珪墨。
更有一人,表情激动,拨开人群就冲到苏轼面前,呆呆地望着小童手中的廷珪墨,突然一抖衣衫,拱手就朝那挺墨拜了下去,口中说道:“潘谷瞻仰先贤。”
“原来是潘谷。”
“啊,是他,他如今可算是汴京城里技艺最精湛的墨工了吧?”
“没想到,潘谷在这一挺墨面前也要行礼……”
众人的议论透露了来人的身份,明远在旁听着暗暗点头——
他依稀记得潘谷是苏轼的朋友,苏轼甚至为潘谷制的墨写过诗。只是不知道潘谷是不是就是这样,与苏轼在相国寺里相识的。
他再看向苏轼,只见苏轼待小童研出一汪纯净的墨汁,立即提笔,随意在面前的宣纸上沓了两笔。那廷珪墨磨出的墨汁果然纯净浓黑。
明远顿时想起:苏轼写字,用墨偏饱,曾被后世的赵孟頫嘲笑为“墨猪”,可见其字体“肥美”。如今苏轼得了这一挺廷珪墨,下笔更是饱满,有如神助。而那墨色黝黑淳厚,想必可以保存多年,绝不会褪去。
他越想越觉得划算:廷珪墨虽然珍贵,毕竟只是一件死物。但是墨到了“苏黄米蔡”中的苏轼手里,却能留下无数传世墨宝。
就好比,那一挺廷珪墨,留到后世可以拍出一百万元的高价。但若是苏轼把这一挺墨都写成书画作品,那已不是能用百万远来计价,而是历代书法的瑰宝了。
于是他开口帮苏轼吆喝:“苏子瞻公在此,这是他本人亲著的苏氏文集,买者能得苏公墨宝一副,扉页也有苏公的亲笔签名。”
“这可是传世之作哦。”
明远脸上挂着“诚不我欺”的笑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