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远在他背后捧腹偷笑了一阵, 但回头想想, 有人罩着的滋味其实也不错。
住在驿馆的这段时间里, 明远将到京中来参加“铨试”的候选官员见了不少, 平时旁听他人聊天, 或是与人随口攀谈, 也打听来了不少关于“铨试”的消息。
这“铨试”,大概相当于基层公务员岗位资格选拔考试。
宋代官制相当复杂,没有从业经验的人往往会晕头转向。但说白了也很简单。
大宋的公务员,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标签,一个是“本官”,另一个是“差遣”。“本官”大概相当于后世的职称,“差遣”则是具体岗位。两个标签,共同决定了官员的官位高低和职权范围1。
就拿种建中来说,他已经有了官身了,但却是靠父祖的功勋而得到的荫补官,只是一个“本官”,正九品右班殿直,却还没有差遣。如果硬要说有,那大概就是在鄜延路主帅种谔帐下效命。
但这次种建中在延州立功得了封赏。种建中却辞了封赏,要求转为文职。
他的求情中书省已经批准了,因此种建中不再是武职中的右班殿直,而是从正九品的文官做起。
文官上岗之前,需要进行一次“上岗资格考试”,便是“铨试”。
这“铨试”不同于大宋朝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既不考诗词歌赋,也不考申论策论,只考一两项简单的经义,过关即可,最主要的考试内容却是大宋的律条刑律。
这考试的目的并不是为国家筛选人才——毕竟参加考试的都是已经有了官身的人。
铨试的目的只是为了确保官员上任,不会出什么大篓子。
因此种建中一路上京,手不释卷,看的也不再是四书五经,而是各种律条,以及各州县历年来对一些大案要案的侦办、审讯的经过和最后宣判的结果。
如果种建中通过“铨试”,那么他就需要在京中等上一阵,等待分配工作岗位,即“差遣”。如果不幸未能通过,那么种建中就只能重返陕西,好好磨练,等上个一两年后,再次进京参加铨选。
这铨试也不像是科举考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