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之后,再将主顾送出门外。
这名牙侩是程朗推荐给明远的,也是官牙,但却是个“不成器”的官牙,因为做人太一板一眼了,不懂得灵活变通,即使有个官牙的身份在,也撮合不了几桩买卖。
然而这种较真的个性,对于明远来说却再合适不过了。
因此明远接受了程朗的推荐,礼聘这名牙人来炭行,作为“安全宣传员”,职责是确保每个来长安炭行里买蜂窝煤的主顾,都听过一遍“安全须知”。
这是明远为可能的安全隐患和买卖纠纷安排下的“先手”。
官牙字正腔圆,在炭行里一遍一遍地念着“安全须知”,不可能有人会不重视。万一日后引起纠纷,炭行这边可以说是已经尽到了义务。
他这样做也是防着潜在的竞争对手借口“安全事故”找他的麻烦。有官牙出面解说,官府那边必然更倾向于他。
只是这样一来,蜂窝煤的销售进度未免缓慢了一点。但长安百姓的普遍反应是,这发卖蜂窝煤的商人不是个“奸商”,对主顾的安危,还挺上心的。
在蜂窝煤的销售一点点提升的过程中,长安城里另一种取暖用具突然火了。
这件用具就是“地炉”。
地炉在时人家中颇为常见,多见于堂屋之中,修得比地面略低,冬日里热气上升,能将整间屋子都带暖。
地炉之中通常都是烧炭,上面还可以顿个镣炉架子,用来烹水煎茶。
但在长安城中新近流行的“地炉”却不同于传统,是一种用砖砌起的封闭式炉灶,灶口和烟道都在室外,完美符合“勤通风,排烟气”的安全使用要求。
据说,这地炉上还可以直接坐卧,特别舒服。有人多年的老寒腿在这“地炉”上坐了两天竟然就好了。
于是,这股修“地炉”的热潮从达官显贵开始,逐渐火到了小康之家。
不少人按照亲朋的指点,到东市找一位姓王的砖作匠人,说是请他出山,为自家砌“地炉”。那王老汉却只反问一句:“啥?啥地炉?”
“当初教我砌这物事的小郎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