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版。
只见那是一片带有边框的铁板,铁板上覆着一层不知什么材料制成的粘稠药剂。
一名工匠将几块小型木雕版放在铁板上,像是拼七巧板一样,用大大小小的木雕版将整个版面填满,然后用一块平板将各块雕版的表面用力压平。
这样的“组合型”雕版就已经上色印刷了,只是每印一次,都需要人工再将版面重新压压平。
这种组合型雕版的好处是,其中某几块雕版可以任意更换,而其它的花边、纹饰等装饰性内容却完全不用改变。
如此一来,工匠们便不再需要反复雕刻某些装饰性的纹样,可以专注雕刻一些需要时时更换的文字,这样工作起来就快得多了。
这已经有点“活字”印刷的雏形了。
这些工匠们能够发明出“类似”毕昇活字印刷术的技术并不出奇。和他们一样,毕昇也是一位雕版刻印坊的制版工匠。而这些工匠,有明远帮他们捅破活字印刷的这一层“窗户纸”,自然也能有所突破。
一时间新的刻印方法已经形成——
工匠们用几枚经典款的装饰纹样拼出印刷品的大体格局,其中需要填入内容的位置则先空着,等需要印刷时再现刻。
这虽然还不是“活字印刷术”,但至少已经算是个“灵活”印刷术了。
明远开心地一拍双手:“这样一来,城里的商户们要印‘小广告’可就容易得多了。”
毕昇虽然在北宋时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这种印刷方法在两宋都一直没能传播开。
究其缘由,明远认为,或许是两宋的刻印坊主要致力于印制书籍、佛经之类,准备期相对较长,可以花很多时间制作和校对他们需要的雕版。但如果刻印坊成天承印各种各样的小广告,甚至是承印每天出版的报纸——打工人需要天天加班,恐怕他们都不会觉得雕版是个很好的法子。
明远在这边回顾他所知道的“历史”,那边工匠们又讨论起用来做这些模块的材料,纷纷议论哪种木头更合适。
明远闻言会心一笑,招手叫来白管事,先拨了一笔“研发费用”给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