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鲁县城,是个热和北部的一座重要小城,这里已经成为东北军抵御日军入侵的最前线之一。
开鲁的城防很坚固,有史以来,它就曾有过两个城墙,一个是老城墙,就是开鲁设治建县时候的城墙,大约一里见方。城墙是土的,五六尺高,外面有一道护城壕。老城墙四面都有出口,也称之为“城门”,而且都起了名字,东为镇远,西为镇边,南为承化,北为宣威,好象还有模有样的。另外一个,是后来重新扩建修筑的。
建县之后,县政府对城墙还进行过加固和维修,后来之所以要重新建筑城墙主要是当时所面临的匪患与水患,这两大安全问题。
开鲁建县的初衷,就是为了实施清政府推行的开垦蒙荒、抵御沙俄外侵,加强边地的管理。招垦,就是招人来开荒。大量关内********源源涌入,种地与放牧的矛盾,外来汉族与当地蒙古族的矛盾,日益尖锐激化。开始是民间的边界纠纷,现在演变为跟县衙门的对立。
1912年,发生了吐默尔吉达事件。蒙旗王公策动,匪徒强占了县城,烧杀抢掠,破坏惨重。1923年,又发生了黑塔事件。上千土匪功陷了开鲁,除银行抢劫未遂外,街市扫荡一空。打开监狱不算,还打入县衙,抢走了大印!
跟土匪交错为害的,还有西辽河。1917年和1921年,西辽河连续两年发大水。洪水淹了农田、冲了农舍不算,还直逼县城,闹得城里头人心慌慌。
鉴于匪患和水灾的威胁,商家同各界强烈呼吁,经热河都统批准,并资助万两大洋,扩展了新城墙,人们叫外城墙。
扩建的城墙规模大了,三里见方;城墙高增至两丈有余,宽加至丈二。同时,四面城墙上还构筑了12座炮台;四门用砖建起了城门楼,而且安装了双扇的木制城门。
城门的名字也有变动,东为崇仁,西为正义,南为耀武,北门没变,依然称宣威。这就是说,1923年扩建的城墙,既能防洪水,又能防土匪,才有了点固若金汤的模样。
这也是开鲁成为热北除了赤峰之外另外一个抗日重心所在。
最近一个月以来,日机经常到开鲁轰炸。日军飞机初飞开鲁上空时,老百姓因为没见过飞机,不少人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